猜你喜欢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tí)。
寻河愁地尽,过碛(qì)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参考资料:
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3-174
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乡泪:思乡的眼泪。费:一作“损”。
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这首诗本为送李判官入京,却先从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笔。“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说自己在天宝八年(749年)受高仙芝之聘,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安西。安西,在唐代是一个十分遥远、荒凉的所在,不少人视为畏途,而诗人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这个遥远荒凉的地方。在“一身”与“万里”的悬殊中,表现出作者惊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从”、“向”二字的连用,又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两句起得十分有力,着墨不多,但却内涵丰富而又形象鲜明,为下面具体描写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导引。中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作者着重写了来安西途中的所见所感。颔联“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写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独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这里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见于言外。这也是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活泼的人格,给在沙漠上行进的孤身一人作陪衬,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遥相对应,别有情致。在夜中行进,松软的沙子使坐骑格外吃力,“费马蹄”三字,既指对马蹄的磨损,更有沙软难行之意,足见行进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奋进不息。接着,颔联一方面承接颈联,继续写行进,同时又一转,从夜间过渡到白天:“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这一联景象十分逼真、壮阔。上句用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意喻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通过沙漠时,觉得天也格外低矮了。这里面,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写,但更多的却是从一个刚从内地来到西北边陲的人的眼中,以惊愕的神情,来描写那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其中饱和着作者对新鲜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充满着由衷的激情。
通过这样的层层转接,对万里西行的铺叙、描写,最后终于写到了给李判官送行,“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这最后的送行绝没有悲切之语,而是在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诗人也没有写旅途珍重之语,因为此诗前三联已经叙述了自己西行时的种种情形,而李判官的东归,也是顺着这一条路线,在上面的描写中已经暗含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这里无须再作赘语了。诗人此时更多的想到了自己远在长安的家人。他万里西行之后,那久已蕴蓄于心的深切乡思,此时一经李判官返京的触发,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止,于是就趁痛饮酒酣之时,在军帐中作书,将心中的万语千言写出,托李判官带回长安家中。“家书醉里题”,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在醉中仍然没有忘记家乡和亲人,足见乡思之切、之深;另一方面也极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醺然中挥毫疾书、下笔不能自休的情景。一股豪气充满军帐,融注在全诗的字句中,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全诗气魄沉雄,在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且都是通过对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
郡庭日休暇,湖曲邀胜践。乐职在中和,灵心挹上善。
乘流坐清旷,举目眺悠缅。林与西山重,云因北风卷。
晶明画不逮,阴影镜无辨。晚秀复芬敷,秋光更遥衍。
万族纷可佳,一游岂能展。羁孤忝邦牧,顾己非时选。
梁公世不容,长孺心亦褊。永念出笼絷,常思退疲蹇。
岁徂风露严,日恐兰苕剪。佳辰不可得,良会何其鲜。
罢兴还江城,闭关聊自遣。
湖山清气钟而翁,生儿亦有古人风。年年送橘拜床下,甚愧我非庞德公。
今年霜落洞庭早,橘熟先于葑田稻。青衣童子黄金丸,橘头摘来霜未乾。
侬家食指百三十,分甘喜得皆波及。娇痴堪笑两曾孙,手弄金丸口欲吞。
阿翁老饕三咽毕,□教食之还自吃。一枝一枝复一枝,翁有笑声孙亦咍。
枯肠久似长卿渴,甘露适从仙亭来。楚江萍实不可得,华峰藕亦无人识。
冷比雪霜甘比蜜,此句真可题此橘。韩子之诗今代无,借作报章挥我笔。
怀哉故人家洞庭,七十二峰环翠屏。洛阳秋风尘满城,莫能污尔双鞋青。
南山不烂黄河清,正须坐阅三千龄。山中旧识诸耆英,烦道老夫多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