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樊溪

黄州望樊山,秀色如可揽。
扁舟横江来,山脚系吾缆。
大川失汹涌,浅水澄可鉴。
北风吹疏雨,夜枕舟屡撼。
齐安不可望,灭没孤城暗。
奔流略溪口,龙蜃屡窥瞰。
平生千金质,戒惧敢忘暂。
兹游定何名,耿耿有余念。
猜你喜欢
正气今寥落,斯人喜在前。诗书偿夙志,科第占青年。
家世陈文范,才情李谪仙。好贤常折节,重义不论钱。
棘寺初登仕,芳名众所传。蕙兰香入佩,翰墨惯开筵。
平法司刑典,脩辞陋太玄。书林时践蹂,文苑日联翩。
道守宣尼辙,诗齐杜甫肩。八荒归眼界,一德在心田。
进秩佥台宪,乘轺向楚天。先声随处满,品物待春妍。
岁月劳行旆,湖山映画船。人誇真一手,功造上乘禅。
北觐恩重叠,西来路几千。亲庭频梦积,帝阙只心悬。
鼓瑟经湘浦,调琴和舜弦。行携清献鹤,食有汉江鳊。
险径云边度,佳吟石上镌。三苗虽异域,一视本同然。
不说居夷陋,还知务学先。夜窗横蠹简,午篆袅龙涎。
秉笔能扛鼎,持身若涉渊。廉勤谐众论,威爱洽民廛。
俗易由风动,官闲觉地偏。阳和真有脚,月露信连篇。
百度咸脩饬,何人敢矫虔。清扬贪可激,善举恶堪捐。
为国常思报,忧民不暇眠。福星当道灿,卿月照人圆。
乌府惟栽柏,濂溪也爱莲。圜扉饶草色,绝徼息烽烟。
匡济心何极,幽寻性亦便。乾坤宁有碍,风月尽无边。
白雪聊赓咏,浮云任变迁。坐留松下寺,渴饮涧中泉。
宝镜光难掩,苍筠老更坚。物情推练达,至理尽覃研。
忠孝怀双美,公私得两全。如京天咫尺,去路月婵娟。
汉殿奔趍早,尧阶拜贺专。光华争快睹,喜舞欲成颠。
宴锡宫壶滟,朝回晓骑连。箫韶闻凤鸟,冠佩近貂蝉。
家庆双亲老,衷情寸草牵。王程甘跋涉,子职暂缠绵。
岁晏归期迫,途长望眼穿。马前占喜鹊,车后载鸣鸢。
览胜添新句,荣乡是旧缘。贵阳重按部,王政诞昭宣。
世治民应乐,时和序靡愆。一方殊辑睦,寸虑尚勤拳。
未许三边滞,行看万里骞。位兼名赫奕,身与道周旋。
刚直终无馁,公平自不偏。勋庸从此大,千载耀山川。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参考资料:
1、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3、周济夫等.欧阳修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20-225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