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平主圣,万国自靖。不杀而成,不征而正。矫矫虎臣,无所用命。
移将东南,介我佛会。久闻吾曹,念佛三昧。喑呜叱咤,化为佛声。
三令五申,易为佛名。一佛一米,为米三升。自升而斗,自斗而斛。
念之无穷,太仓不足。
猜你喜欢
十月东归下石泷,群公促膝共轻艭。萧云故宅多乔木,阮籍清尊对暮江。
方驾肯来良马五,尺书先寄鲤鱼双。欲求深隐何山曲,雪竹霜筠共一窗。
香魂艳骨瘗崇阿,瘴雨蛮烟奈尔何。
苔上旧碑行客吊,萝深荒径野僧过。
山花寂寂留妆靥,堤柳青青想翠蛾。
落日平湖风乍起,余情并入采菱歌。
萧寺来人少,祇林过雨清。日光微破影,云色未全晴。
久客嗟殊俗,中年哭后生。庭前空柏子,此意复谁明。
逢君说行迈,倚(yǐ)剑别交亲。
幕(mù)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参考资料:
1、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74-76
行迈:远行。倚剑:仗剑。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长策:好计策。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可见旅途之苦辛。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
三年淹讲席,斗酒动离情。此去登台省,诸公熟姓名。
骅骝看地绝,鸾凤为时鸣。春日西湖上,烦君一寄声。
良时率已迈,蟋蟀鸣我床。眷言召亲友,旨酒罗中堂。
东邻饰妖女,南陌招名娼。绡衣随风举,罗袜自飘扬。
秦声被金石,楚曲流宫商。清谈蔚霞烂,妙舞若云翔。
颓阳倏西落,明月出东方。飞轩历层囿,改席临洞房。
华灯吐芳焰,列宿澄清光。齐心怀令德,四坐咸尽觞。
芳辰谅难再,嘉会讵可常。人命一朝尽,奄速如秋霜。
乐哉今日宴,百岁遥相望。
多士如林古豫章,不应较艺寓僧房。
一朝尽辟荆榛地,万础俄新翰墨场。
文笔要同孤塔耸,词源宜与两湖长。
会看从此飞鸣去,九万鹏程未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