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今朝是,五里十里正未已。
良辰美景只自美,不如且著黑棋子。
浊醪不贱有如无,黄花新寄绝交书。
三年客里两重九,去年却得登高友。
醉吟岳麓道林间,天风吹帽挂名山。
倒骑蹇驴下绝顶,眼花几落贾谊井。
如今悔狂亦嬾游,不嫌清坐独醒休。
猜你喜欢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
袅(niǎo)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zhǎo)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满屋里烟雾缭绕,点燃着沉香,饮宴歌舞,直至乌啼夜残天亮。
看看曲池里的荷花,在清波上摇荡,摸摸腰带上的嵌玉,像冰一样寒凉。
参考资料:1、(唐)李白等著;钟刚编注.唐三家五绝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62、(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
贵公子:泛指贵族公子。夜阑:夜尽。袅袅:烟缭绕摇动。沉水:即沉香。植物,常绿乔木,产于印度、泰国和越南。
曲沼:即曲房。内室,密室。芙蓉波:指美人春心荡漾。白玉:腰带上装饰的玉。冷:夜尽哓寒的情状。
这是写贵公子彻夜饮宴作乐的诗。虽未直接描述“沉湎长夜狎饮”,但通过“袅袅沉水烟”、“腰围玉带玲”,是能让人想象出作乐场面之盛,时间之长来的。全诗仅仅二十个字,似乎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但李贺写诗的思路是变化莫测的,诗无定格,句亦无定式,这首诗仅仅是侧面烘托,轻轻一点,便戛然而止。
李贺此诗有意捕捉这“夜阑乐罢的最后一镜头”,通篇仅作含蓄的静态描写,而此前的纵酒豪饮等种种行乐情事,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中的那位贵公子醉眼朦胧,稍带倦态,然而神志尚且清晰,正满意地感触着周边事物的声音、色彩、香氲和质料,仿佛他所有的感官一时都充分地扩张开来。“袅袅沉水烟”一句写视觉和嗅觉,“乌啼夜阑景”写听觉和视觉,“曲沼芙蓉波”写视觉和听觉,“腰围白玉冷”乃写视觉和触觉。综观全诗,作品呈现出由多种微妙感觉纠葛构成的奇特意象。这四句诗涉及到了四种感觉。李贺诗歌内频繁出现的感觉语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芳、香、馨等表现嗅觉和湿、冷、寒等属于触觉的字眼。嗅觉、触觉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原始的感觉。通过对这些最为原始因而也是最为根本的感觉的尖锐化,李贺实现了对日常生活感觉的超越。
通过诗歌来实现对平凡生活的超越,触及了李贺创作的一处要害。以“唐诸王孙”的名分而论,李贺自视为“贵公子”原无可挑剔,问题是身为没落的贵族,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和丰厚的物质待遇。李贺的潜愿既不为现实所容,只能通过诗笔想象在幻境中得到宣泄。《夜饮朝眠曲》、《梁台古意》一类歌诗,肆力绘写五光十色的贵胄游宴生活,这里面弥漫着恣纵行乐的气息,既无道义的约束又无理性的调节,唯能感受到醉生梦死和欲望的尽情流淌。这首《贵公子夜阑曲》,更是无一处理语,任由人类本初就有的“原始感觉”在诗中游走,李贺的心思多少应了那句“我感故我在”。然而,虚幻的总归虚幻,理想与现实云泥之别只能倍增李贺的痛苦,让他在生活的无奈中越陷越深。
□日西园萃森爽,乘閒领客径相过。洑池新水浮皋陆,石□□华□幔坡。
自笑谬称三语掾,谁能更作《五噫歌》。晚来幽思政倾倒,跋马且归愁奈何。
幕府官閒似马曹,三年越调自君操。才情合占波千顷,时论同归凤一毛。
泔水西行通竹箐,箬溪春汎接香醪。家声自著循良传,词客何须解佩刀。
爱春春浅如稚童,家晴连日无雨风。
闭门不出春笑侬,百年容易成老翁。
山茶经霜尚能红,小梅吹雪香正浓。
盍不亟倒琉璃钟,主人好意客亦同。
粉牋乞句酬天公,笔端有气如白虹。
少年射虎南山中,于今尘土蒙琱弓。
安得雷雨鞭蛰龙,拊髀浩气亦欲东。
我辈避谗过避贼,此行能饱即须归。
山川久有真消息,世上从渠闲是非。
浩浩江上流,累累水中石。泛泛木兰舟,悠悠远行客。
江流石可转,远行未云极。把袂杯酒间,故情满胸臆。
十年共青毡,黾勉崇明德。风云一得路,弃我如遗迹。
游鱼在深渊,冥鸿奋高翼。相从弗及时,流光恐抛掷。
荣名各有时,愿言加餐食。朋簪盍有期,岂必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