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见琅邪老,为说楞伽最上乘。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闇室百千灯。
便超十地犹尘影,更透三关转葛藤。不住无为方自在,打除都尽即南能。
猜你喜欢
关山秋尽雁随阳,雁去人闲不下堂。
绝塞貒弓空抱月,孤城画角自吹霜。
青天欲问云霄远,白发还惊岁月长。
漫说安危浑注意,可从国手试温凉。
交趾(zhǐ)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yú)万里,客思倍从来。
岭南的气候真特殊,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
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开。
雨天生雾气,霜天会打雷。
故乡远在万里外,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参考资料:
1、赵建莉.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3
2、楚梅编著.楚梅居笔谭上诗境岭南历代岭南山水诗词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5:71页
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该诗中指越南北部。风候:即风物气候。催:催促。
仲冬:即农历十一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正月:农历一月。
积雨:连续下雨;积存的雨水。轻霜:薄霜。震雷:响雷,霹雳。
逾:超出;越过。从来:由来,历来,向来,往常。
首联中“交趾”一词点题,交代了羁旅的地点是古代的交趾。这“交趾’’的名称首先就给人一个奇异的印象。相传这里的人因脚趾长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称为交趾人的,地便是因人而得名。然而使诗人惊叹的却是这里的“特殊风候”。安南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是风物气候,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次句“寒迟暖复催”,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颔联着重写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下句“正月野花开”,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颈联着重描叙天气,“积雨生昏雾”,是写安南经常长时间阴雨不断,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积水不干,雾气濛濛的。“轻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这些现象在一般中原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诗人在这颔联和颈联里,描绘了山果、野花、积雨、昏雾、震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仅用了仲冬、正月、熟、开、生、下等几个时令词和动词,加以精巧的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现了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把交趾的“殊风候”毕现在笔端。这是诗人近一年来流寓安南生活体验的形象总结和意绪的流露,有惊奇、有兴奋、有赞美、有惆怅。面对这一派十足的异域风光,诗人自然又会触目伤怀。
尾联照应题目直抒羁旅之情,“家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逾万里”是渲染其远,并非指实写。安南距中原实际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数月的行程,与家人难通音讯,所以作客的愁思胜于往常。诗人多年宦游他乡,贬谪也不止这一次,“客思”原是经常有的,但都比不上这次流寓安南时深重。这不仅仅是路程遥远的缘故,也暗寓有对这次的“严谴”怀有极大的愤懑。
该诗中诗人的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不以故饰,不事雕凿,风格朴实自然。在诗中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仅仅抓住典型环境中几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稍加点染描绘,便意象翩跹,情趣盎然,显得笔法精炼。
湛湛一尊酒,渊渊千卷书。萧萧两株树,寂寂三间庐。
微材岂有竞,即此亦足娱。所嗟时日迫,言将戒征车。
征车亦何为,穷达非我图。但恨万山外,朋友日夜疏。
滔滔浙江水,亘古不得徐。东流到黄海,应潆故人居。
登楼望不见,天海摇空虚。旋归对尘俗,积懑聊一舒。
侘傺独就枕,梦见游天衢。九奏动万舞,熊罴自我涂。
丘聃并千古,畴能辨有无。
秋水一泓澄皓彩,恰涵万象与君同。星辰错落应无数,秪在风神指点中。
大师铜梁秀,托钵娄江浔。向余忽西笑,笑指邛山深。
出既无定所,归应无住心。吾闻梵天界,步步莲花金。
兹地且不恋,况乃思故林。两足随世缘,耆宿有知音。
羁宦栖栖易感怀,一秋聊得病颜开。幸蒙南巷携家至,更喜东床自远来。
鹄发二翁频撰屦,鸰原群从共衔杯。家山莫便怀中隐,风月跻攀更几回。
绿趁桄榔剪,黄如柘茧抽。海绡云湛染,鲁缟玉温柔。
待月投清夜,炊菰梦冷秋。直然无可报,杂佩不中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