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淮控制列城遥,尚想青春虎豹骄。一日江山走珠玉,万家灯火沸笙箫。
喜逢才俊登文署,好颂升平答圣朝。芍药琼花儿女事,可缘风月逗华镳。
猜你喜欢
春来锦缆满江湖,曾是甘泉赐沐殊。当年圣主颁鱼佩,今日亲庭见鲤趋。
桂树云生淮海壮,金茎月出汉台孤。若到里门应早下,花间或恐有前驱。
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海树青官舍,江云黑郡楼。
东南随去鸟,人吏待行舟。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
击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边防新绩用,湖学旧源流。
未了平若檄,还催向阙舟。
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
里社久相於,深知我计疏。
壮怀方磊磊,别语又渠渠。
竟日犹传箭,何时可荷锄。
烦君看三径,松与菊何如。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zī)衣。
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少壮从军马上飞,身未出家心依归。
年老头陀秋山住,犹忆当年射虎威。
参考资料:
1、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6页
雪山童子:亦称雪山大士,原本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在雪山苦行时的称谓。该诗用以比喻头陀师未出家时。缁衣:僧人所穿之衣,紫而浅黑,非正黑。
头陀:梵语Dhata之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意译有抖擞、抖拣、浣洗等,意为去除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俗则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此诗取前一意。
头陀师,为去贪爱而修苦行者。头陀十二苦行中,第七为阿兰若处,意为远离处,要求住于远离人家之处,第八为冢间坐,也即要住于坟墓之处。由于戒行的规定,加上自身的克制,头陀师总是给人远离人群、清心寡欲、清静孤寂的形象。这一位头陀却有另一种风姿:少壮从戎,军中飞马,射虎而归,足显雄姿英发;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却风姿不减,豪气不褪,遇有来者,便向人谈起他当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仅不与头陀相悖,而是更显示了禅的精髓。佛教以为,要达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脱,必须有六种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进。禅门叫勇猛精进,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勇气,释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饲虎,都是这种勇气的表现。只有具有这种精进的勇气,才能破除贪爱、排脱烦恼、悟得佛性。
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
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不见应夫久,永怀清晤同。
名高湖海内,诗在笑谈中。
光泛崇兰露,香传碧桂风。
只应家学著,更看庙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