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萧萧过北门,夜堂灯火共清樽。十年旧札寒暄少,两世通家骨肉存。
江北地高鸿雁远,山中树老桂花繁。别来无限青霄路,何处相思是梦魂。
猜你喜欢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53-154页
快意:称心满意。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好怀:好兴致。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偷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虹玉横箫,纤纤指按新声作。参差重约。昨夜梁伊错。几许闲愁,品字都忘却。沈吟觉。一声哀角。满院残花落。
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
幽人长夏倦梳头,数纸南华足散愁。善舞那如羊叔鹤,恶书才似郑家牛。
里儿自不知元亮,市女谁敖识伯休。休问一生穿几屐,卧看图画当闲游。
江汉国之纪,南岳涵舂容。金晶走月窟,大泽蟠人龙。
刘公岂易得,磅礴秀所钟。本家江东将,铜虎册帝封。
奇才握锐颖,弱冠摧文锋。射策上玉堂,天子维孝宗。
龙姿古尧舜,千春会其逢。一麾出郎署,再历粤与雍。
岂惟甘棠茂,坐见俎豆龚。名高贝锦织,褫带还山农。
张敞起亡命,马援镇蛮邛。东山梦猿鹤,西徼来奔冲。
窥图伯禹穴,奠玉茅君峰。玄牝抱虚一,瑶华掇丰茸。
重离炳大角,衮职思弥缝。公望允嵂屼,台阶伫升庸。
权奇甲在腹,碨礧星罗胸。朗朗百间屋,森森千丈松。
天闲万騋牝,肃穆大辂从。卫文秉塞渊,和鸾舞嗈嗈。
秋高铁骑疾,猛士乘金墉。黄河控鸣镝,青海沉边烽。
经纶在名手,田野庇疏慵。
一阳明日近,十月此宵残。
雨意辜梅信,风声戛竹竿。
坐长灯坠焰,吟苦砚生寒。
祇恐穷年迫,忧心集百端。
草堂忽有故人寻,野店山桥转石林。渺渺白云行径远,萧萧黄叶闭门深。
脱巾自漉床头酒,卖药新修壁上琴。世事匆匆良会少,一宵论尽十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