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墟正三月,春服领春风。飞鸟机心外,青天佛眼中。
观心犹是障,齐物亦非同。何处参真诀,颜生昔屡空。
猜你喜欢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shē)。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zǎn),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参考资料: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先生:指陶渊明。
长安:指京城。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乌帽:指官帽。
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这首曲是作者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社会现实,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这几句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一杯美酒,一位隐士,兴之所至,随笔写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尘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贵等,与下文“长安此时春梦热”相照应,讽刺了人们一心求取功名的社会现实。“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这是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免得落下凄惨的下场。“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更加强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追寻隐逸的情调。
皎皎白鹿,体性驯良。其质皓濯,如鸿如霜。
临路深怀放废惭,梦中犹自忆江南。莫言塞北春风少,还胜炎荒入瘴岚。
使节追随出禁城,参差烟树短长亭。水拖晴练风前皱,山列华簪雨后青。
喜有皇华同入咏,不因杯酒也忘形。画船风月清秋夜,人在天南识二星。
梅关北下水如汤,十日南风是豫章。归去滕王新阁上,更将文记次三王。
人言谢生颠,吾未敢从众。与言世界事,谈言动微中。
即令能颠亦复奇,终胜老生了无用。神州大陆殊可哀,纷纷老朽无人才。
眼中突兀少年在,令我郁郁心颜开。即今时事须放手,安得人尽颠如雷。
谢生言论自由耳,已令世人骇欲死。丈夫何止用口舌,治世界事从今始。
时哉时哉不可失,东南风吹大海水。
白马黄金勒,四足随风起。千金买宝刀,六郡良家子。
朝齧阴山雪,暮饮长城水。横行薄瀚海,一日能千里。
雪仇不顾身,报主宁恤死。壮士悲暮年,良马惜暮齿。
坐老风尘中,穷年胡为尔。月出沙碛黄,日落塞云紫。
独立横秋风,长嘶谢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