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之迥兮澹无风,月初出兮露横空。汎楼船兮川上弄,明月兮川中鼓兰。
桨兮扬彼素波光,出没兮复见星河。清歌激兮觞屡进,夜未央兮欢乐多。
欢乐多兮百忧释,百忧释兮除疢疾。除疢疾兮安吾亲,忘岁年兮游无极。
猜你喜欢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汤。
未谙(ān)姑食性,先遣(qiǎn)小姑尝。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57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28-329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46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幽栖新卜野僧邻,憔悴谁怜旧史君。幸有松声吹骤雨,可须歌响遏行云。
昭亭载严祠,休祐穰穰布。
森罗绝涧松,盘屈中阿路。
凝眸盼平野,彷佛披寒雾。
水远露微阳,山明照红树。
数尺渔艇归,几点秋鸿度。
唯思圜室静,更祷馀糧富。
天末望白云,帝乡深所慕。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逐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一旱逾两年,一水又三月。雨旸既失时,灾荒遂迭出。
自从入秋来,良田再沦没。堤防岂不严,所苦人力竭。
秋场禾不登,日渐生计拙。比邻八九家,薄暮炊烟绝。
侧耳闻啼饥,伤心难具述。因思良有司,救荒岂无术。
救荒救已荒,所操术已末。要在裕其原,勿使有所缺。
因事课惰勤,尽心及沟洫。催科鞭扑宽,民得食其力。
先事不绸缪,后悔徒操切。琐琐乡里间,贫富相赡恤。
盖藏亦无多,人众不易活。谁指千石囷,聊尔济仓卒。
慨此念哀鸿,浩歌肠内热。天心本仁爱,愿民足衣食。
胡为降鞠凶,荡及万家室。粟贵性命贱,攘夺恐骚屑。
履霜思坚冰,忧怀何时辍。
月光天上来,入户清如水。游子忽思家,披衣中夜起。
徙倚步回廊,乌啼夜未央。欲飞无羽翼,零泪湿衣裳。
才到边城气即粗,高巾犹似鲁中儒。自言曾习阳冰学,百尺狼烟篆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