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此媪相良人,所至俱称德化醇。妇道雍雍银鹿备,母仪抑抑彩衣新。
避兵远忆重城路,同穴全归百岁身。日暮青山水呜咽,诸孤哀恸彻秋旻。
猜你喜欢
汉家垂钓两男子,鸿飞冥冥功狗死。同有高台凌清沚,咄咄狂奴呼不起。
漂母一饭酬金千,解推之恩宁轻捐。钟室覆盆难见天,泗上亭长喜且怜。
冢前万人早矜诩,晚余斯台峙淮浦。不幸乃与哙等伍,胡弗一竿自终古。
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悟闻风落石。界天自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
火山突兀(wù)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yūn)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1
2、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8-239
3、彭国忠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4-326
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突兀:高耸的样子。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逐:随着。胡风:西域边地的风。薄暮:接近天黑时。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戍:戍楼。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山云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第九句“火山”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独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的风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霜晴爱日晓生东,萧寺山茶赏岁丰。
锦里出遨驱小队,雪山纳堠狎诸戎。
叶连油幕侵天碧,花倚朱旗特地红。
美景良辰万人喜,不妨行乐一尊同。
落日斜明挂树瓢,下方城郭去人遥。青山过雨僧深定,门外云封独木桥。
东桥别来几何年,梧江老树迷苍烟。作书欲附陇头使,晓起把镜羞华颠。
波涛千里隔,抱疾亦相寻。会宿逢高士,辞归值积霖。
丛桑山店迥,孤烛海船深。尚有重来约,知无省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