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采石,遂补西北天。愚公负太行,山岳东南迁。
天倾亦可补,地险亦可平。人心终屼嵲,何乃莫救焉。
惜哉大宗师,枉司炉炭权。真宰不可问,俯仰心茫然。
猜你喜欢
菱花冒轻㙠,玉姿岂为侵。一朝事磨洗,万象光沉沉。
欲赠美人妆,聊以输我襟。不照美人面,愿照美人心。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
点笔袖沾醉墨,谤(bàng)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nóng)。怕见此花撩动。
怪不得这棵花枝怨恨流泪,因为凭你的诗句而把“瑞香”作为“紫丁”的名声扬出去了。你的诗句记吴国的风物土产,继承若司马相如《上林赋》记云梦风物土产的错误。
曹子方醉中提笔写诗,把紫丁香误作瑞香花,而脸上显出了惭愧的颜色。你不必惭愧脸红,我懂得你的情感丰富,恐被这奇香的瑞香花撩动起来。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104-1106页2、(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47页
名通:指通晓了花之名称。吴风:指吴地的风物土产。
醉墨:指酒醉时所写出的诗句。谤花:指曹子方误将珍贵的瑞香花称之为寻常的丁香花,则是“谤”(说其坏话)。情秾:情感丰富。
上片写瑞香花埋怨曹子方误将丁香花名己,而感到委屈,下笔奇兀,引人入胜:“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珍贵的瑞香花被说成寻常的“紫丁香”,不仅抱怨甚至哭泣,可见事关重大,这就暗喻出瑞香花的不同凡响。“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词人自己也站出来为珍贵的瑞香花鸣不平,甚至直批友人的错误。这是延续了司马相如错把芦橘产生在陕西的谬误。文字全用议论,但却带着袒护瑞香花的浓厚情感写出,诚如沈德潜《说诗啐语》所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于是,理念浸透了审美情感,令人毫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觉自然流转,淡中有味。
下片反转为友人辩护,章法变新,相反相成,顿成奇趣:“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裱。怕见此花撩动。”接着,词人又为友人解围,替他寻找一时误解的原因。全词自批自答,既指出了曹子方的错误,又为之打出圆场,表现了词人与曹子方的友谊深厚,亲密无间。
此词在颂扬瑞香花之珍贵,却从友人曹子方误称其“紫丁香”写起,从侧面落笔,效果尤见显著。全词直抒胸臆,平易真切,笔法跌宕,体物寄意,可谓素描本色。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共对秋山月影寒,尊前莫惜尽馀驩。不知故国秋山月,能得尊前几度看。
尘世都交等大傩,微名应未怨蹉跎。灯花夜色寻常动,榆荚春光积渐多。
霜里乌啼天已白,眼前民瘼鬒先皤。丁宁莫作罗浮梦,惭愧山中看奕柯。
风露临虚阁,应涵秋气清。
一山在水次,终日有泉声。
响迸僧钟落,寒兼客枕生。
中宵满栏月,都作玉琴鸣。
夙有江湖思,知为澹宕人。今从山水窟,一见宰官身。
夫子斯能信,兹邦俗尚醇。政余还抱膝,吟遍楚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