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
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猜你喜欢
风中到香界,独往意泠然。
步引花木乱,坐看洲岛连。
一林寄空水,满院生云烟。
正此化心寂,钟声松外传。
纹波洲上望,极目接苍茫。水落鱼矶浅,天空鸟道长。
一声歌叹乃,孤棹倚沧浪。处处吹笳起,斜晖野寺旁。
生哀百十载,死苦千万春。
何为千万春,厚地不复晨。
我非忘情者,梦故不梦新。
宛若昔之日,言语寻常亲。
及寤动悲肠,痛送如刮鳞。
螭头乞法念如焚,春雨满天一锡分。谁信唐魔迷道易,不辞汉使获书勤。
蒲团夜渡黄河月,贝叶朝承紫阙云。归坐百花洲上演,三车分与老龙闻。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náng)橐(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参考资料:
1、罗华荣.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参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罗华荣.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囊橐: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麻衣休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
三十六峰浑不见,翠微真在有无中。
嫩雨消残暑,哀蝉噪夕阳。一夕寒吹扑空廊。剪剪轻罗侥幸、试新凉。
竹坞玲珑碧,荷亭缥缈香。水晶为枕玉为床。放下帘钩随意、梦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