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无坚垒,天涯有近亲。不辞供笑语,未惯得殷勤。
舟楫深宜客,溪山各放春。高眠过滩浪,已寄百年身。
猜你喜欢
早岁闻初地,凌朝试远寻。依然一茅宇,宛在千竹林。
芳草定时积,清池雨后深。对君论古迹,寂寞起幽心。
又名:留别王维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hè)美。
莫学武陵(líng)人,暂游桃源里。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作者为什么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呢?这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作者生活的时代大约属于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后期。那个时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宠幸杨贵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层知识分子无法入仕,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没有出路。所以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为一首好诗。
烟树观前浦,风苹听远洲。等闲来上水边楼。怅望天涯、何处有归舟。香断灯花夜,歌停扇影秋。欲缄尺素说离愁。不见双鱼、空有大江流。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这首诗是评苏轼及其后学的诗,可与第二十二首对照看。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在等多方面都达到极高的造诣,堪称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学博才高,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在艺术上开一代之风。苏诗虽然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但是由于苏轼杰出的才能,他的诗多数比喻生动新奇,妙喻连生;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精工活泼,不落俗套。苏轼对艺术技巧的把握可谓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不留锻炼痕迹。所以元好问给予苏轼诗歌以高度评价,称赞他的诗是经得起锤炼,不受纤尘的真金。
苏轼在当是文坛上有巨大的声誉,有许多文人围绕在其周围。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这四人都没有继承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秦观长于词,其诗如词一样婉约。张、晁成就不大。至于其他后学者既没有苏轼的思想,又没有苏轼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辞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样百出。于是在这首诗的后两句,元好问不满并批评了这种风气。
南纪仙乡景最佳,林泉幽致有儒家。
门旌孝义为人范,殿试贤能是国华。
物象四时供野兴,图书万卷益生涯。
遥思竹阁凭虚槛,下瞰章江浸晓霞。
桧树枝生宋祚微,将军那许总戎机。出师累捷身应死,与敌同仇事已非。
脱帻收时光焰动,属镂赐后怒涛飞。孤忠愿抱千秋恨,不共蕲王早见几。
我顾本著姓,家运递衰荣。逮我封君行,隐德益休明。
爰及昆季列,英英萃瑶璚。孝友笃同气,文藻各驰声。
林竹交晚翠,池草竞春生。今兹大江右,隐起王谢名。
我衰复干禄,尔乐俱躬耕。愿申止足义,终谐孔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