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文献六经香,袖有骊珠日月光。
乔木阴阴人已远,只应故笏是甘棠。
猜你喜欢
荆(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参考资料:
1、董乃斌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
3、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
4、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酴醾开已残,窗户尚轻寒。
往事多因拙,清尊强自宽。
对妻怜病久,顾影易心酸。
更展渊明集,从头子细看。
金榜凄凉已十年,风流文采故依然。香山老去谁同社,栗里归来尚有田。
怀古坐看西日落,得春宁问北枝偏。清泉白石多深趣,千载心期入近篇。
忆在京华近侍年,五更清佩入朝天。凤凰池接夔龙会,阊阖楼开日月悬。
南国自通沧海贡,胡尘不动玉门烟。只今病卧遥回首,夜夜清光北斗边。
寒潮秋淰淰,落叶晚潇潇。借问停桡处,吴枫第几桥?
闲居静侣偶相招,小饮初酣琴欲调。我正风前弄秋思,
君应天上听云韶。时和始见陶钧力,物遂方知盛圣朝。
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沈随分各逍遥。
少小从舞雩,鼓瑟常屡希。结发事坟典,愿言探玄微。
钟鸣漏忽尽,残星独晖晖。征鞍老涂路,白露沾裳衣。
齿发倏已暮,富贵终难祈。佳辰念京洛,流车看騑騑。
结客少年场,儿女如瓠肥。红灯白昼暖,醉盌黄金挥。
回头二十载,狗盗相因依。时光了如梦,菽粟不救饥。
飘零少行乐,老大空歔欷。今年四海静,扊扅张外扉。
芙渠焰明缸,金波丽春帏。秾李樽前歌,游子月下稀。
铮铮银漏中,扑扑春蛾飞。此老最可怜,已杜禦寇机。
但知草中和,浩荡歌皇威。晶荧一短檠,搔首悟昨非。
风流如黄香,不作传柑归。更携袖中珠,来寻北山薇。
诗盟倘可同,愿复无余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