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裘一葛谢时人,似与孤云老鹤亲。峭石山前静无事,桃花零落几经春。
猜你喜欢
不将大辩拟天亲,终愧西来面壁人。无是无非从此去,不同多劫一微尘。
落日迷墟落,林霏隔树林。
入门疑寺近,出谷听钟深。
墐户觅安寝,隔篱谋浊斟。
不眠还耿耿,百眠搅予心。
一个蒲团一老身,莲心清净不知尘。更将莲舌话生灭,点断冥冥过世人。
金盏横欹醉不胜,墨痕秋晖一奁冰。西园老尽佳公子,看画花枝学信陵。
休辞十驿犯埃尘,花柳无边政可人。
我坐宦囚归未得,仗君说与古溪春。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kuī)飞燕入昭阳。
宫中的人只数落赵飞燕花俏的装扮,她们似云如雨误了汉帝。
只有夜空的月亮知情,曾看到飞燕被汉帝打入冷宫。
参考资料:
1、王莉民.辽诗释略: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
数:数落,指责。赵家妆: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的装扮。败雨残云:指赵飞燕和其妹。
昭阳:汉宫殿名。据传赵飞燕为了固宠,在宫中立住脚跟,与人私通,希望生个“太子”作靠山,事发后被打入冷宫。
如诗题所示,这是一首怀古诗,从其字面上看,怀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善歌舞,以体轻,号曰“飞燕”,被召入宫,先为婕妤,不久立为皇后。其妹赵合德亦为昭仪,姊妹专宠十余年。后因成帝倾心合德,飞燕渐被疏远。
全诗四句,字面意思分两层。一、二句为一层,写汉家宫中对赵飞燕的指责。“数”字,为两句的关键性动词,“赵家妆”和“败雨残云误汉王”都是“数”的“宾语”,即赵氏被指贵的瑕疵。“赵家妆”,据《汉书》、《飞燕别传》等记载,赵氏在宫,妆饰奢华,“自后宫未尝有焉”,飞燕“喜隅步行,者入手执花枝颇顿然,他人莫可学也”,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伶飞燕倚新妆”,亦谓赵氏装束之新奇。而赵合德则喜绾“欣感愁鬓”。“败雨”句盖指赵氏姊妹与轻簿子弟私通事。赵氏在宫,当时就有人骂为“祸水”,诗中用“只数”云云,已可见指责者之多。
三、四两句是第二层意思,在笔势和立意上都是个大转折,转而为赵氏申诉:在官中舆论口一边倒的指责声中,只有那“知情”的“一片月”,是亲眼看到赵飞燕是怎么样被汉成帝搞到昭阳宫的见证。飞燕出身甚微,本是阳阿主家的婢女。汉成帝到阳阿主家寻欢作乐,“见飞燕而说(悦)之”,硬是凭着皇帝的权威把飞燕弄到宫中,占为私有。后来,插进一个赵合德,迷住了成帝。飞燕为了固宠,为了在倾轧无常的宫中立住脚跟,才与人私通,希望生个“太子”作靠山。在当时的宫中,能够体谅飞燕这番良苦用心的,看来只有那“一片月”了。凡此,皆应是三、四两句的内涵。诗作者箫观音在这里翻了一个历吏大案,失胆地对赵飞燕表示了由衷的同情。这种同情,在诗的开头“只数”二字里已露端倪,“只数”云云,正是指出宫中舆论(指责)的偏颇,到了三、四两句,才正式转笔,一反历史的成见,缠绵而含蓄地袒露了自己深沉的思索。这样,单从字面意义上看,这首诗心存忠厚,思绪缠绵,用语含蓄,立义分明,气度和雅,确已显示了一定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
但这首诗并非单纯“怀古”,而是揉进了作者的自我身世之感,借言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磊,所谓托意而作也。
厉公予先师,侃侃国髦士。文词奋白屋,名识动丹扆。
帝乡眷遇殊,曲宴锡丰侈。青衫何足云,倏忽期显仕。
云何尉苕溪,露泣秋萱死。朔风撼南极,黄屋继隳圮。
归栖从山云,松柯荫琴史。泪挥新亭悲,诗穷《黍离》旨。
雪霜转侵凌,故里不可止。漂泊海东西,生计日彫靡。
暮年赋归欤,幸遂首丘志。遗经惜无传,嗣续但耘耔。
死别三十春,恨未致一慰。何当马鬣封,秋菊荐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