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尔家何在潇湘川, 青莎白石长沙边。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秦云连山海相接,桂水横烟不可涉。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
猜你喜欢
尔家何在潇湘川。
青莎白石长沙边。
昨梦江花照江日。
几枝正发东窗前。
觉来欲往心悠然。
魂随越鸟飞南天。
秦云连山海相接。
桂水横烟不可涉。
送君此去令人愁。
风帆茫茫隔河洲。
春潭琼草绿可折。
西寄长安明月楼。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参考资料:
1、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六合:天地四方。
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群妹皆同母,诸甥日渐多。每从宾塾散,频向舅家过。
聚立年相若,同行气总和。情怀好伤感,棠棣不成歌。
弱植生川泽,托根北堂后。昔时青春姿,扶疏映轩牖。
风霜日消落,憔悴复何有。蠹穿枯节断,雨渍虚心朽。
幸不夭天年,犹得胜凡柳。
传道青鞋入旧京,乱山何处觅经行。因君却梦西湖色,一夜垂杨满目生。
吟鞭遥指海云开,且借官书觅句来。岭路晓收鹦母瘴,秋风人上凤凰台。
客帆影里追前梦,官鼓声中老此才。昨过东山辱相访,水帘亭畔负流杯。
尘嚣十里清,秀岭半空插。萦纡疑无路,两石开一峡。
豁然见天宇,四顾皆峭拔。入门上石级,伛偻如登塔。
悬岩置楼殿,飞栋相匼匝。徐行云影动,低语谷声答。
仰视绝壁间,势恐千仞压。侧身过幽谷,洞口若呀呷。
仙英去何许,遗像寄山胁。浴池弄清泚,不敢着脚踏。
顾余倦游者,一宿借云榻。天风吹夜籁,客兴亦萧飒。
幽寻约重来,吾屐当再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