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不挠已称贤,况复胸中别有天。
最好诞朝嘉节后,更斟寿酒菊花前。
平生不作南金想,晚岁真成白璧全。
退食琳宫怀补报,壶山早晚祝尧年。
猜你喜欢
才见绿杨飘絮。又见赪桐垂乳。三十六鸳鸯,尽在藕花深处。
飞去。飞去。生怕晚来烟雨。
尚书顾我言,子适日本归。韩衅初未发,蓄谋非一时。
彼族治战具,其端讵难窥。觇国能返报,备豫或不迟。
边事坏至此,语次张髯髭。逡巡仰而对,兹意匪所知。
颇闻列国法,其制有三师。号为常备者,终岁听指撝。
昼惊若赴敌,宵严若交绥。其次曰预备,军行乃登陴。
又次为后备,不足则徵之。朝令夕已发,有类脱兔驰。
中朝实久弛,文武苟以嬉。寇至纷募兵,械器窳弗治。
近如牙山役,浃月遥相持。济师数十请,主者莫肯尸。
败我非彼能,灞上真群儿。尚书试熟念,下走徒嘘唏。
结客少年日,同游碧水边。今持绣衣斧,就觅孝廉船。
湖阔惊千里,云开有一天。莫嗟清绝地,不异泛红莲。
微雨朝来歇,红芳缀满枝。多情花里鸟,应爱日迟迟。
长揖(yī)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jī)縻(mí)女丈夫?
“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素待客不逊,杨素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红楼梦》程高本改“长揖”为“长剑”,误。
杨公幕:杨素的府署。羁縻,束缚。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红拂》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理想。
诗中所咏与小说情节的某种照应关系,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美吟》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在《红楼梦》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书中人物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回首江乡记昔年,春风一线引飞鸢。乍看霁色三山地,却放秋光九月天。
几处儿童喧海畔,满空鱼鸟透云边。旁人莫笑凌霄晚,万里扶摇正洒然。
好去耕耘陇上田,但能勤苦有丰年。家家饱暖身康健,更向明年看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