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西去有园亭,为客高楼日不扃。槛外四收吴苑绿,杯中一送蒋山青。
沟从太液宽分润,席傍微垣好聚星。莫笑贵人艰粉黛,只今姚魏未全零。
猜你喜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yìng)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9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5-236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可是笼中物,高飞不自繇。鼎烹何足恨,纲解转添愁。
独叫黄沙远,频行竹径幽。主人情意重,岂为稻粱谋。
偶尔驱驰此地过,故人消息近如何。短筇白发遥相迓,暗忆流年一掷梭。
欲向何人罪陆沈,强移栖息学盲瘖。自磨短墨消英气,偶爇名香验道心。
好睡未妨来日永,闭门便觉敝庐深。书生槁饿由来旧,肯为穷愁损素襟。
我闻贵竹罗施异西极,两山夹陂深莫测。神物蜿蜒走其上,顷刻下降房星赤。
蜀王内厩五千匹,云锦丛中逞颜色。遥将万里白玉墀,奚官执鞚不敢骑。
囊沙覆压三百日,辛苦风云国士知。麟鬐染汗珠络惊,秋霜濆沫桃花明。
郊尘不动落日缓,六飞恍若空中行。从此峰名号腾越,诏图真迹留神阙。
濠阳贵人凡几人,云阁勋名齐日月。只今一百八十载,高岩大泽依然在。
房星不明五星聚,学士青衿盛文彩。何当塞徼多驰驱,君王按图空踟蹰。
黄金筑台买死骨,骐骥碌碌悲盐车。君不见养龙坑旁云气薄,咸阳苜蓿横秋漠。
长鸣发迹自有时,谁其驭者今伯乐。
吁嗟乎天哉。怅夫人已矣,俾我心哀。丁将军之苗裔,日微而衰。
君弃我,归泉台,并弃呱呱诸婴孩。五载殡山中,大南峪里,君骨几时埋。
繁忧忽从中来。对病中遗像,渺渺予怀。犹记布衣缟带,自东山回。
会再把,朱棺开,哭不成声心如摧。从兹永分离,鼓盆而歌心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