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不待报,解绶归田庐。斯岂悦隐沦,遽欲言遂初。
衰慈遘沈■,医药寡异谟。百念不并牵,仓皇即脩途。
我友二三子,祖宴此城隅。缱绻握手间,形滞神不俱。
西望九折坂,我肠更郁纡。北风排雁行,踬羽日夜疏。
五里一返顾,十里一哀呼。非君回云照,浊水永自涂。
努力敦兰好,合并亮不诬。
猜你喜欢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人间万事是天留,元本无愁可浪愁。闭户总非颜氏懒,执鞭真岂仲尼求。
对局两陈敲冻子,归蓑一昶卧渔舟。明朝有兴还堪至,莫问青州与赵州。
一声山磬静,洞口白云深。偶见鹤飞出,天坛忽在林。
水流通涧药,风度隔窗琴。到此亮明月,当空持鉴心。
兰舟东下汎沧浪,路入仙源草木长。綵笔题诗情自适,白头倾盖意难忘。
坐深河汉星流屋,语久芙蓉露湿裳。别后相思对明月,吴江枫落有清霜。
蛮烟无处洗,梅蕊不胜清。
顾我已头白,见渠犹眼明。
折来知韵胜,落去得愁生。
坐久江南梦,园林雪正晴。
夕露凄以清,凉飙飒然至。篱根断续声,长茧缲络纬。
双股依草荄,两翼鼓元气。月明更漏迟,似诉无限意。
微物尚知时,叹彼非物类。我怀素潇洒,闻汝澹忘虑。
濛濛烟树楚江湄,寂寞渔村护短篱。云梦舟中春睡足,醉馀犹记牧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