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曾为前代官,江湖相见独饥寒。
不道夜深霜露重,犹将玉笛倚阑干。
猜你喜欢
文武吉甫今马公,方古名将为将雄。文以附众武以戡乱随守攻,翕张呼吸生雷风。
指麾戎马如手足,千人万人心一同。此行可请二长缨,左系天骄右叛戎。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qì)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cuī)。
因为喜爱你那青葱的秀色,所以把你移种到这个地方来。
不曾被植种于御史台中,只能栽于这沙漠之中。
柏树傲视那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嘲笑那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
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霜冷露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李十五栖筠:李栖筠,安西节度府判官。
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碛:沙漠。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二句运用了拟人和倒装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窃居高位,却不思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只是一味地饰言媚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的无耻之徒的蔑视与嘲笑。
最后,“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夸赞柏树有四季常青的优良品质,足以傲视严寒。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表达了任何挫折困难都无从磨灭自己一心为国的志向。
全诗清新、秀雅,颇有建安风骨之气象。先写移栽的原因,饱含着对柏树青葱本色的赞赏;承此而叹惜柏树的命运,又蕴涵对其不弃沙漠之地,仍然茁壮成长的钦佩之情,转而贬斥杨柳与梅花的无聊、纤弱,更衬出柏树的不同凡响;最后高扬柏树的岁寒本色。全诗的意境也同这柏树之品质的升华一样登上更高的台阶。
瑞花飘朔雪,灏气满南宫。迢递层城掩,徘徊午夜中。
金闺通籍恨,银烛直庐空。谁问乌台客,家山忆桂丛。
遥看瀑布落寒汀,野服乌巾自在行。好似匡山读书处,满林红叶夜猿声。
生无所生,死无所死。
风动尘飞,波澄浪止。
和合离散,随处发现。
满月弯弓,双雕一箭。
颢气薄衣襟,疏声集暝林。雁惊烟塞梦,鲈入故乡心。
静落阶前叶,清传月下砧。更怜茅屋破,愁绝少陵吟。
宜春台上还春望,山水南来眼未尝。却笑韩公亦多事,更从南浦羡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