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出郭门,徘徊望都邑。念我平生亲,聚散何仓卒。
白露涂中逵,清霜被原隰。惊飙动地起,黄叶无宁夕。
羁禽怀故林,疲马倦行役。群雁西南翔,哀音正嘹呖。
岂无盈尊酒,执手歧路侧。飞觞属华筵,行子相向立。
别离在须臾,沈忧万端集。去去勿复论,红颜中道掷。
猜你喜欢
行行重行行,此别深可惜。临分意难传,欲语泪复滴。
我欲从君游,恨乏双飞翮。
又名: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参考资料:
1、龚勋.中国儿童成长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12年:42页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小学生版.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年:211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似:如同,好像。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广寒折得桂枝回。嫫母惜多才。九重春色锦江来。
齐劝九霞杯。
玉堂有客移宫羽,歌词丽、总是诗材。我惭弱水隔蓬莱。
几许碧桃开。
长忆匡庐秀,无由结胜缘。风涛避彭蠡,冠盖到开先。
径转山环抱,岩欹树倒颠。昙花当马落,萝薜向人悬。
瀑布檐飞玉,香炉顶吐烟。排窗招五老,入室见诸天。
胜地堪栖迹,名途暂息肩。矢心方味道,有口懒参禅。
倦倚云边榻,行看石上镌。旧题半磨灭,诗语尚新鲜。
景物知多少,诗家画未全。兴酣乌夕没,坐久月东圆。
笔醮潜龙窟,茶烹接竹泉。客怀清似洗,俚句不成篇。
想像陶彭泽,追寻李谪仙。神交来梦寐,为我足吟笺。
晨鸦催晓早,碧露尚澄澄。瘦骨令风怯,茶烟免鹤憎。
书沉云雁迹,蟢织锁窗楞。谁念临邛客,文园独抚膺。
前年我亦到庐山,杖屦烟霞缥缈间。万里东归如倦鸟,不知飞过只知还。
十年不踏玛瑙石,今日重登口子峰。
外湖水绕玉螮蝀,里湖水浸金芙蓉。
崔老题诗欲招鹤,生公说法善降龙。
浮云富贵眼前见,从此道人轻万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