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梦君子,山中营我庐。江湖无利涉,家室且安居。
梅福机事早,郑虔生计疏。京尘今始便,骑马亦樵渔。
猜你喜欢
秋花莫插鬓,虽好亦凄凉。
采菊还挼却,空余满袖香。
身如病鹤未能飞,闻道群公集翠微。料得清尊能纵饮,肯教黄菊笑空归。
山添新翠初经雨,鸦带残红欲落晖。却忆去年多乐事,故山倾倒卧苔衣。
尽道无何别有乡。从游终欲宿舂粮。却堪煮字疗饥肠。
秋菊虽枯犹聚瓣,春蚕未死已无桑。江湖那许便相忘。
长安忆,最忆是灰尘。地有寸肤皆着粪,天无三日不焚轮。
并作十分春。
廿馀心许似花然,洙水西山数圣贤。自借赭鞭敲暮气,勿从媚蝶学翩翾。
无才不足逐仙隐,抵鹊何须以美蠙。生面每为书史蔀,蒙头孳纽几千年。
石燕拂空飞,骤雨喧窗次。瓴建势如倾,风回声若濞。
阴霾四望弥,膏泽千家施。轰雷寂复鸣,宿鸟惊还迟。
霶霈遍尘寰,须臾足沟遂。天造陡晦冥,月姊翻嫌忌。
爽气入帘深,寒霏沾袂渍。潜滋土脉和,半褪春桃腻。
洒洒滴空阶,凄凄来晚吹。藜床夜屡移,竹几凭难寐。
补陋竟何禆,搴裳聊尔避。羁怀动客愁,桂艇凭谁寄。
散乱若跳珠,摧残如忿鸷。漂麦水冲阶,滋兰芬入鼻。
更催漏箭频,灯逼檐花致。翻怜乳雀巢,祗悦枯鱼肆。
闪电掣金蛇,浮云飞铁骑。敲篷驱睡魔,洒幔伤闺思。
沾衣生暗寒,浥柳添新媚。诘旦启柴关,烟云飞满地。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kē)。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你看不到,
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参考资料:
1、张力生等主编.中国军旅诗词【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09.第153页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窠:鸟巢。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呤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熟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将精卫和愚公作一个比较的话,二者事有相类之处,但它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却是迥然不同。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无有平期。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这种精神,对于作者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民族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同时,在此诗中诗人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己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白苦?”“万事有不平”句的问话是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态。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慕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国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白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仪是奋斗者的愿望,虽然不爵叮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永远是战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义之志。作者的宣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正是作者内心的剖白。“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民族的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卑鄙无耻了。
此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荷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燕雀”的衬托之上,所获得的神效。美与丑相激共振,精卫与燕雀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各行其是,顿时黑白昭然,圣沽与龌龊的互相比较,所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
另外,此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