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并枉英寮驾,梵阁重登华省筵。雨过近郊纷龁马,晚凉高树乱鸣蝉。
风前听笛疑凋柳,烟外传歌识采莲。绝胜湖山饶对酒,未妨痛醉拥归鞯。
猜你喜欢
西湖杯酒招携日,北阙冠簪侍从年。久病为农虚岁月,旧游朝士各风烟。
幸陪车马青林下,并接襟期白社边。潦倒吾生虚夙志,孤音政恐负朱弦。
苍头奉筇竹,稚子试春衫。共著野人服,来游居士岩。
园蔬佐酒椀,药录贮书函。草草非难得,从今不计凡。
直将民社同儿戏,不蓄干戈不蓄兵。军马不来无别策,只催百姓急脩城。
鬓棱初翦玉纤弱。早春入、屏山四角。少年买困成欢谑。人在浓香绣幄。
霜丝换、梅残梦觉。夜寒重、长安紫陌。东风入户先情薄。吹老灯花半萼。
上片“鬓棱”五句,忆年青时情景。言室中伊人刚剪成了一种有棱有角的鬓发新式样,其形体纤弱,更显得婀娜多姿。春天的气息早已从屏风四周向房中渗透进来。在春暖花香之时,有位少年男子在这香气弥漫的绣屋中偷懒假寐,引起了屋中伊人善意的取笑。
下片“霜丝换”四句,叙老年情景。言如今这位少年已是人老体衰,发如秋霜,处境犹如凋零的梅花,也似黄粱梦醒。虽然身处繁华似锦的临安都城,但老人的感觉恰如夜深寒重一般压抑;春风虽象从前一样吹拂着室中的灯光,然而老人也只感到它只是为了要吹灭灯光,吹残梅花,而没有了以前年青时代感受到的春的温情。
全词直叙今昔对春的感受,愈发显出了词人对老境凄凉的深有体会。此词与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两相对照参阅,则可见吴词之直,辛词之曲也。
斜阳下古台,画烛唤传杯。楚舞空江怨,燕筑暮云开。
片云移翠竹,零雨落黄梅。天北星辰指,江南书剑来。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