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
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
猜你喜欢
宵严羽卫听宣麻,细柳巡行众不哗。朔气九关屯虎旅,军声千里震龙沙。
河山自昔雄三辅,吴越于今总一家。何事受降仍未筑,白头挥泪坐闻笳。
洞霄双径傍何村,松菊归来想自存。官牒推移应一笑,桃花源上且寻论。
多难贱骨肉,豺虎同居止。神驭若无方,爪牙奋其利。
盈盈天地间,出入将焉避。防维非不同,耻辱皆有以。
所贵我无心,无心以终始。
二十年来逐宦游,惊看白发渐盈头。只应林壑侣云鹤,岂合凤尘恋豸驺。
荐牍无劳旦夕上,归心不复须臾留。庙廊湖海从今隔,为谢中台爱惜周。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chù)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yuán)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5.
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三黜:三贬。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每念先游尝慨叹,於君先世最周旋。
神驹堕地真千里,老木蟠空已百年。
此去汉庭应籍甚,向来蜀产久萧然。
锦衣归日烘晴昼,应与莱衣巧斗鲜。
浯水欲磨元结颂,聊城未下鲁连书。
静中好与高抬眼,恐有英豪在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