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先每惜中年别,此地曾闻大隐居。扣箧待商杨子宇,经时迟枉阮公书。
固应不寐宵频起,却悔相过近较疏。寥落故人今可数,秋风庭树意何如。
猜你喜欢
鄂博依南极,朝廷重北门。镇边资富范,决狱访申辕。
驿路秋心肃,官仪汉室尊。旗亭漫回首,车马正云屯。
老恨平生欠蜀游,看君揽辔剑门秋。一官鸡肋无中外,万卷牛腰任去留。
城阙浮云萦别梦,江山斜日费边筹。建瓴自昔雄天府,忍遗诗人赋四愁?
一戈探虎穴,万里到龙湖。原上千花雨,湖边百草埔。
分曹驱鹿豕,犄角困獐狐。野女妍堆髻,山獠醉倒壶。
气清消雾冷,路险迫云衢。虎帐风霆肃,龙旂日月舒。
芟除尽荆棘,雨交鉴湖娱。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yù)栗(lì)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xùn)。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2.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芋粟:芋头,板栗。
宾客:一作“门户”。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深:一作“添”。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七想莲华妙台座,广大弥陀愿力成。
作此想时心不乱,定当极乐国中生。
前有千万年,不知是何物。后有千万年,变化安可测。
河中龙马未生时,谁辨东西与南北。混沌死,七窍生。
昆崙水源直到海,千流万派何由清。但见两轮日月东西走不息。
人言火精与水银,锻冶红颜冻梨色。消磨绿发如星星,人生得意且为乐,何用空名留汗青。
乐閒处士老西河,花竹亭台野趣多。不为功名移志节,每因兴感费吟哦。
义风孝行知谁拟,山色湖光奈尔何。转首栖霞清梦远,令人怀感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