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笛秋风急,千岸晚照多。
竹根邻叟醉,牛背牧儿歌。
猜你喜欢
轻寒切切战春阳,村落人家意自遑。老妇画眉窥止水,痴儿曝背坐颓墙。
牛归小径蹄痕叠,犬吠空山响答长。夏赋未来秋赋了,片时优佚胜膏粱。
老病龙锺不自持,饱知藤杖可扶衰。
明朝欲入天台去,试就高人乞一枝。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dǐng)唯煎药,朝髭(zī)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
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
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参考资料:
1、董希平编著.李煜: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31页
2、柯宝成,操戈,胡成佳注评.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2:第134页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侵:侵害。咽愁肠:使愁肠哽咽。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髭嘴边的胡子。
前缘:佛教以世间诸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故善缘结善果。恶缘生恶果。又以生死本是轮回相报,故人今生之善,皆因前生善缘之成,而今生之恶,则为前生恶缘之果。空王:佛家语,佛之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为汝花中开最孤,诗翁何惜屡提壶。却应有意酬青眼,浑似倾心向白须。
击铜钵时吟更好,掷金钱后醉相娱。杨妃只有黄裙在,且问风霜留得无。
输赢不作人间梦,老气平生亦颇豪。醉里江山凭酒盏,眼前金紫付儿曹。
閒随白日渔舟过,老放青天拄杖高。我亦何时同草屋,飞来峰顶看江涛。
泊舟钓台侧,敬谒严子陵。碧山如佩环,水作锵然声。
定知千载后,尚复有遗灵。长啸明月下,缅怀今古情。
世利浊于酒,末俗遭尘冥。毫发不一直,戈矛岂相争。
先生得高蹈,万钧独可轻。持钓偶自适,潜鱼不吞醒。
清风在人耳,凛凛见典刑。不如台下水,方可濯尘缨。
孤烟落日对衔杯,此观人间亦伟哉。
树色远从江浦合,潮声低咽海门回。
衣冠喜有承平气,宾客惭无赋咏才。
城阙郁葱人望幸,五云将拥翠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