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黄云戍,阴森白骨堆。望乡无故识,吊古有荒台。
海月三更出,悲风万里来。愁心当此夕,鸿雁不胜哀。
猜你喜欢
花药氛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直应路与银潢接,槎客时来犯斗牛。
空谷天寒雪如堵,短篷载酒沧江浦。系船偶傍竹篱边,一树梅花才半吐。
别来京国久相思,梦断愁闻画角吹。忽见新图写幽趣,令人却忆剡溪时。
寄语南城倪博士,取琴对此弹秋水。中林月上不须归,共倒清尊醉花底。
王室丧师。
私门播迁。
望公归之。
视险忽艰。
兹愿不遂。
中路阻颠。
仰悲先意。
俯思身愆。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与柳宗元相比,刘禹锡就荣幸得多。他二人虽同时遭贬,但柳宗元生性沉郁,而刘禹锡则生性达观。柳宗元多病,刘禹锡康健。苏东坡评柳宗元“发纤浓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而刘禹锡在此,则还多了一团生机和气。所以柳宗元年仅四十七而逝,刘禹锡则寿高七十余,比白居易略差一点。柳宗元也没有如刘、白二人,得以交圭峰宗密大师这样佛教中的泰山北斗,也不如李翱那样得以结交药山唯俨这样的禅林宗匠。这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当太守时送别圭峰大师时所作的诗,并以此诗作为“介绍信”,介绍给白居易。圭峰大师与刘禹锡、白居易还有一段交往,的确是鲜为人知。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忘却言。”这里,刘禹锡盛赞圭峰大师累世修行,得到了极高的智慧。在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阿难尊者号称“多闻”第一,所有的佛经,都是经他背诵出来的。圭峰大师是华严宗的五祖,对佛教理论在当时是天下独步。同时圭峰大师还是禅宗荷泽宗的第五代祖师。这两重崇高的地位和卓绝的修行,当然堪称“多闻第一”又“忘却言”了。
“”这里“七祖”指六祖大师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因神会禅师的努力,南禅击败了北禅,确立了六祖的地位,而他也在后来被唐德宗“钦封”为“七祖”。“便门”是方便法门的简称。禅宗讲“教外别传”,对“三乘”教法不那么看重,而注重“直指人心”的方便法门。
“”圭峰大师曾一度离开陕西卢县草堂寺到江南游历。自从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经洛阳汴河,在泗州入淮河,又经淮安、扬州入长江。故舟行极为方便。圭峰大师此行当在刘禹锡任和州刺史的太和(唐文宗年号,827—836)年间。长安到江南称“东泛”,再回长安自然为“西归”了。草堂寺为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经故地,现今仍为中国佛教祖庭之一,地处终南山北麓。
“”白居易以侍郎身分,居河南府尹,地位极高,信佛之诚,又超过刘禹锡和柳宗元。白居易还与圭峰师叔洛阳神照禅师熟识,圭峰大师在洛阳与白居易相会,想必就更加热闹了。一起谈佛论禅,必然相契。
铜符分守楚云开,襆被今随秋色回。闺閤卧时传治绩,江山行处助诗才。
为郎父老家安在,作相公孙国又推。青琐几人怜故侣,白头相遇数衔杯。
河畔草未黄。
胡雁已矫翼。
秋蛩挟户吟。
寒妇成夜织。
去岁征人还。
流传旧相识。
闻君上陇时。
东望久叹息。
宿昔改衣带。
旦暮异容色。
念此忧如何。
夜长忧向多。
明镜尘匣中。
宝瑟生网罗。
清明今日是,原上一经过。
新葬冢无数,未来人更多。
此生曾悟否,不乐复如何。
莫待浇坟土,樽前且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