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疏篱。正娇黄淡白,艳缀一枝枝。露洗明妆,霜添弱态,低徊似有萦思。
看是处、苔荒径冷,只依依、寒蝶梦魂痴。瘦影欹烟,芳心逗晚,开也谁知。
怊怅西风庭院,便寻秋吟玩,争及春时。愁鬓慵簪,残杯倦赏,芳华为底偏迟。
问此际、粉香消减,系金铃、可解惜柔姿。惟有多情夜月,冷伴幽墀。
猜你喜欢
认疏枝。缀轻红澹白,几朵映斜晖。露洗明妆,霜描冶态,薄暮景色凄迷。
看是处、园荒径冷,抱香须、一蝶梦魂痴。瘦影偎烟,芳心逗晚,零落谁知。
惆怅西风庭院,便寻幽欹帽,兴减年时。鬓薄羞簪,樽残倦赏,芳华已是嫌迟。
问此际、零脂剩粉,系金铃、谁更惜芳菲。只有凉宵蟾月,还照幽姿。
纯贞谢琢磨,报施竟无讹。义守三从固,身膺五福多。
有言贻綵服,无恨属颓波。行路惟称叹,宁悲薤露歌。
杨柳湾头噪晚鸦,金陀故里夕阳斜。庄严独有精严寺,却少墙阴梓树花。
桑树鸣鸡深巷犬,南山涧水北山云。五侯门地人如沸,谁识村中乐是君。
乾清前殿夜将分,万烛交光绚綵云。传敕明朝散灯宴,词臣好进劝农文。
铸山难得矿常开,永乐钱荒不再来。海外有商争利薮,国中何地筑謻台?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qìng)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空,空寂。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