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萱营柳伴吟哦,黄绶仙翁鬓未皤。
对客不矜名第贵,输心惟在简编多。
江头鲂鲤香晨膳,境内鸱枭冷夜窠。
湘国诗盟今寂寞,衰颓犹喜识阴何。
猜你喜欢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chōng)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jù)唯挂壁。
一饭不愿馀,跏(jīa)趺(fū)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老和尚精通释氏道义,整天默默不语而心神宁静。
据说是去年离开舂陵,沿着潇水投奔零陵。
居室简陋没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挂在壁屛。
用餐时一粒饭都不肯剩存,饭后盘腿而坐直至太阳西沉。
窗外风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响,井边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参考资料:
1、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0-203
机:关键、要点。
舂陵: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柏家坪。
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跏趺:佛教徒结跏趺坐的略称,双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偶:谐合。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描述了这样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静,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简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内容单一。
全诗可分为三节,前四句是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和尚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句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全诗结构匀称合理。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衬托手法。先写老僧话少心静,再写居室空荡,生活简朴,环境天然,意在衬托“长老”内在的充实以及对佛道的精熟。在此诗第三节以生活环境的自然幽雅来衬托主人的涵养。另外,此诗所布的“虚白”,如长老的家世如何,缘何而投空门,乃至姓名法号等等,读者都不得而知。诗人有意将此谈化,恰恰突显了中心内容,使“熟”字成为此诗的诗眼。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长者对佛的热情与虔诚,“长者”就像是为“佛”而生,为之痴迷,愿为之倾尽生命的坚定执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赠诗答诗,一般都是写给好友亲朋的。像此诗这样写给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是少之又少。这就反映出诗人对老和尚的敬慕以及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之情。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与羡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当时旧痛欲罢不能的心境。
玉立竹千亩,金垂橘万头。
笑把青藜杖,远游黄鹤城。
雨消战伐气,春生弦诵声。
相从未有约,久别难为情。
东望思渺渺,江长秋月明。
势位高于己,谄子奴事之。
虎后狐前行,假威将谁欺。
才艺卑于己,苟且相追随。
庶几不见軏,延誉借谀辞。
老夫久择交,此心故异兹。
勿攀势位高,毋友才艺卑。
章惇招不往,丰谷以为师。
彭城陈正字,贻我有良规。
赵氏一块肉,史不知所终。十二徙上都,其年犹童蒙。
十八赴土蕃,不娶归真空。给粮复赐钞,衣食知不充。
无后爵遂绝,杞宋嗟难同。徒闻上尊号,懿圣仍孝恭。
忠义动百世,烈士悲其风。稚存自伊犁,得之归江东。
晦之偶获此,哀歌气填胸。亡国不祥玺,姑置何足恫。
天命诚未改,少康灭有穷。
晚上危亭逸兴多,却寻不艇下烟波。
酒狂聊作碧筒饮,折尽花间几柄荷。
新制《霓裳》按舞腰,笑他飞燕怕风飘。玉蚕倒卧蟠条脱,金凤斜飞上步摇。
云母屏开齐奏乐,沉香火底并吹箫。只因野鹿衔花去,从此君王罢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