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舻泝隋堤,积潦涵楚甸。
大帆挂长樯,薰飚借良便。
气张中军旗,势疾强弩箭。
浪头喷飞雪,波心落流电。
或如春雷振,又若疾雨溅。
天空文鹢归,珠媚渊龙战。
久来去意切,幸此行色变。
舟子啸引项,挽夫喜盈面。
揭篙无施劳,跃马莫我先。
行吁思景附,坐指交勇羡。
日阴未顷刻,道里历宇县。
津亭倏渡淮,官堠俄入汴。
盛夏草树齐,远水苹藻遍。
晚景稍可爱,少瞬不再见。
我非欲速者,疾目憎转眩。
衣袂聊虚凉,心焉独安宴。
向夕风少休,迟留乐幽倦。
猜你喜欢
残灯无焰影幢(chuáng)幢,此夕闻君谪(zhé)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参考资料:
1、吴大奎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6-37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垂死:病危。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后来他在《与元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宋玉悲秋合反骚。陶潜把菊任持醪。山遥遥外水萧萧。梦不到时诗自在,兴难忘处恨全消。香沈沈里蕊飘飘。
国势已离天命去,孤臣狼狈阻残兵。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
顾影须求不愧行,两年交绝孔方兄。轻肥信美元非愿,齑菜虽贫故有程。
饮水昔尝承戒训,为高今幸藉丘陵。涓埃欲报恩波阔,可信皇都是北溟。
君不见,团团明月海中生,丽天宛转开云程。曾于昼时为日隐,每于中夜欺星明。
欲问圆缺是何故,素娥不语有别趣。影在人间月在天,俯仰冀邀仙子步。
对此酣饮如神仙,壶倾月下还相怜。素娥如能伴人饮,千秋快事随君传。
恨不能飞身到广寒,一览其馀不足观。所闻究不如所见,我述所见君应羡。
等閒讵识风光好,人生行乐须及早。莫将名利繫心窝,年来且把金樽倒。
雾縠云绡细欲无,倚风临水弱须扶。
玉鱼疗渴辞盘露,纨扇伤秋对井梧。
秋霖初霁觉新凉,午夜东山月吐光。翠竹无心甘晚节,黄花有意助年芳。
忠诚自许一心赤,老境谁怜两鬓霜。遥忆吾山归未得,故人书简怨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