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寻盆盎,低迷似涧阿。细声兼雨有,微影动风多。
长笋排针出,成竿数寸过。且无斤斧虑,终老雪霜柯。
猜你喜欢
老瓦新淇奥,清风小渭川。有孙皆抱节,无地可行鞭。
不肉甘吾瘦,敲扉僦榻眠。多君不受暑,移傍枕帷边。
瓦缶不多土,娟娟枝叶蕃。岂知幺凤尾,元是古龙孙。
苍雪洒禅榻,细香浮酒尊。王猷来此见,应亦为销魂。
桐山嵯峨屹孤峰,下瞰江水当奔冲。我来摄衣凌绝顶,飘飘两袖乘长风。
怀仙颇忆桐仙翁,桐仙一去几经载,犹有像设留遗踪。
道人考击晨昏钟,深渊不怕惊鱼龙。风送摇摇渡江去,城中儿女酣睡方濛濛。
烟光微茫淡秋容,潦水落尽寒潭空。全浙江山吾目中,乾坤浩荡开心胸。
夕阳渺渺随征鸿,白云飞来如我从。何当乘之游海上,去看日出扶桑红。
雾窗寒对遥天暮(mù),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tí)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jiǎn)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花儿凋零,啼鸦声声。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暮天:傍晚的天空。
风剪:即风吹。剪,有快速之意。一丝红:常用“红丝”比喻姻缘巧合。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亦有振子意,其如吾力微。枪榆聊自适,濡沫暂相依。
吴楚推儒行,风霜损客衣。生涯虽濩落,奇气尚翻飞。
飞遁何妨服好奇,儒冠只自信天时。嵯峨合上朱明洞,酣醉浑空白接篱。
日下朝元宾戴胜,泽中逢霸笑委蛇。胎禽未老原丹顶,紫凤青鸾是羽仪。
久作怀乡梦,今年拚不归。奉亲犹得粟,见客已忘衣。
凭几看帆过,开门任燕飞。皇天怜老病,留此著柴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