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月不出户,阶前空绿苔。如何归雁后,不见故人来。
野竹连书幌,寒山对酒杯。閒居能著述,端愧子云才。
猜你喜欢
雨足高田白,披蓑(suō)半夜耕(gēng)。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郑竹青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高田:山上的旱田。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披蓑:披着草衣。蓑:蓑衣。
俱:都。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阴阴松竹影自转,午枕无人到北窗。何许狂风来动地,梦回波浪汹春江。
驱车经古城,感叹泪沾衣。宫阙有遗址,草生绿参差。
当时千年计,筑室务筑基。岂知成败倏,徒为来者悲。
江南好,如练暮江清。绕屋蒹葭秋露白,对门丘壑晚山明。
闲话豆花棚。
织女牛郎自古传,银河相阻意萧然。今宵忽报鹊桥渡,此际应忙鹤驾迁。
偏事乍逢欢处处,那堪离恨感年年。人间不晓仙愁意,乞巧徒劳又设筵。
束发识君名,少长识君书。识君官给谏,得罪江干居。
江干日无事,愈复究虫鱼。人閒得片纸,珍似《兰亭》初。
健笔既凌云,清肠甘野蔬。寂寞谢冠盖,潇洒理耕锄。
我生实已晚,天涯窃绪余。忽得营营路,告我以君庐。
扣门欣题鸟,转盼失庭除。邻鸡催月上,惆怅趣巾裾。
危楼供远眺,髣髴在黄州。翠合群山晚,凉生万竹秋。
古今怀胜迹,天地汎虚舟。此兴宜高咏,浮名不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