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一片土花结,寒光隐隐凝霜雪。流落人閒三千年,不随碑碣同磨灭。
古来宫阙盛炎刘,未央宫与阿房侔。阿房一炬成焦土,汉家片瓦犹千秋。
片瓦功能夺真宰,蛟龙泣罢啼痕在。质坚不为岁月磨,色古岂历风霜改。
昌溪吴氏宝用之,沧桑变幻不可知。洪子嗜古有奇癖,得从古市光陆离。
盛以宝盒盘蛟螭,奇气掩映珊瑚枝。岱翁铭字工刻镂,酂侯古篆形模旧。
精金可铄石可灰,此物永并鼎钟寿。
猜你喜欢
晓发(fà)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yàn)度南楼。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参考资料:
1、范凤驰.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31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69
晓发:早起弄发。寒塘:秋天的池塘。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朝阳飞影战余寒,楼上高人久屈蟠。
想见倚栏三盏后,醉横诗眼与天宽。
云藏雨意明还暗,水激溪声断复来。恨君不且留千骑,同折岩花对酒杯。
郎来如上滩,五步三步留。郎去如下滩,瞥疾不回头。
长安佳气何葱茜,层楼阿阁参差见。同云叆叇帝城头,凛冽西风凝作霰。
穿帘入户太轻狂,冒栋缘甍任撩乱。梦回蛱蝶昼蘧蘧,冻拆梨花飞片片。
梨花蛱蝶淡芳菲,点缀寒光上客衣。蹁跹天外霓裳舞,飘忽空中疋练飞。
万户夜疑金阙曙,千官寒照玉珂归。但见朱门皆白屋,谁知粉署总黄扉。
倏忽冰轮挂疏樾,蓝田万顷清光发。瑶华直射玉毫寒,素质不随蟾影没。
五侯七贵竞良宵,浮白呼卢欢未歇。走马何来轻薄儿,琼瑶踏碎章台月。
章台柳絮尚萦纡,谢女才情今在无。穷巷无人问车辙,深宫也自映金铺。
何处才人能取酒,谁家少妇独当垆。都将楚国阳春调,付与梁园子大夫。
海鹤奄以逝,海天邈难招。高鸣尚我耳,寻声竟寥寥。
伊昔来鸣初,居然破群嚣。中鸣发天妙,寡和多见嘲。
老心在万里,有林不成巢。彩凤云冥冥,青田草萧萧。
哀音天弗闻,引吭徒为劳。乃今蜕世纷,复得返逍遥。
仙骨当不朽,我铭瘗江皋。
狼来咋吾羊,猩来窃吾酒。
汝为百兽王,不闻一声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