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烈北风凉,摇摇镫烛光。旅愁不能寐,耿耿寒夜长。
小女衣裳薄,辗转依我旁。问我今何之,去去将何方。
闻此感予怀,泪下忽沾裳。往昔忆慈亲,恨不居共乡。
今日行且近,反觉意徬徨。有家知怀土,无家将焉伤。
起看月在户,回视月在床。松楸日云远,何以慰蒸尝。
猜你喜欢
号令风霆(tíng)迅,天声动北陬(zōu)。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dié)阏(yān)氏(zhī)血,旗袅(niǎo)可(kè)汗(hán)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
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
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参考资料:
1、吴战垒,王翼奇.《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36页
2、迟赵俄.《古诗百首赏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风霆:疾风暴雷。形容迅速,雷厉风行。天声:指宋军的声威。北陬:大地的每个角落。
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金人占领的土地。
蹀:踏。阏氏:代指金统治者。匈奴的王后,这里代指金朝侵略者。可汗:古代西域国的君主,这里借指金统治者。
神州:古代称中国为神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号令是北伐出师的号令,天声是大宋天朝的声音,这声音,北方遗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桥》诗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北伐号令一出,即如飓风雷霆迅速传播,很快震动了最北边的角落。用这种天风海雨之势超笔,充分衬出民心士气的雄壮和誓复故土的决心,使全诗充溢着高昂亢奋的情调。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预言战事,充满必胜信心;“长驱”、“直捣”,势如破竹;“河洛”、“燕幽”,渡黄河是恢复宋朝旧疆,向燕幽则还要恢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历代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业!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用马蹄践踏阏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头割下来挂在旗杆上示众。“阏氏”、“可汗”这里指金朝侵略者。这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践踏之的痛愤,不正是《满江红》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另一种说法“。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想象凯旋的情景,其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正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似,表达了岳飞长期的夙愿,也是他和张浚的共同理想。
全诗气势高昂,声调铿锵,充满着浓厚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迈雄壮的英雄主义气概。
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盈筐时采得,服饵近知门。
紫霄峰下有禅林,瓦结青瑶地布金。
闻道灵溪才咫尺,携筇不觉后山深。
华发青衫寂寞官,泮芹香煖客毡寒。仙源久忆胡麻饭,书馆羞餐苜蓿盘。
洞里碧桃春自醉,楼前明月夜谁看。好风若有西来便,愿写相思寄彩鸾。
丁巳孟秋春戊午,不雨三时嗟旱苦。
低田高垅皆黄埃,佳种几成不入土。
富家仓廪铁灌锁,民腹为雷泪为雨。
更迟十日天不问,血肉磨牙总豺虎。
悬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山中道士睡不着,鞭龙起电驱风云。
天瓢点滴翻骏马,一日甘霖遍天下。
尽将昨夜赤千里,化作今朝青四野。
农家笑语无愁声,指日可望天太平。
熙朝真主圣且明,汉雨不待宏羊烹。
或言天民天自恤,或夸调燮有新术。
山中道士不言功,饱饭熟睡听松风。
旷代怜才子,经时赋旱云。楚骚兼与恨,秦过竟谁闻。
万里乾坤眼,三年草木群。苍生属相借,高论岂徒殷。
终贾年方妙,萧曹地已亲。
优游太平日,密勿老成人。
抗论辞多秘,赓歌迹已陈。
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庭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