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台上三峰月,不夜城边万里沙。
离别莫言关塞远,梦魂长在子真家。
猜你喜欢
极目寒烟接大荒,海山秋色共苍茫。风高响落钟儿石,潮怒声催鼓子洋。
设险至今留楚塞,求仙何处问秦皇。马蹄踏处情何极,下尽千峰落日黄。
白头波上白头翁(wēng),家逐船移浦(pǔ)浦风。(浦浦风一和:浦江风)
一尺鲈(lú)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dí)花中。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参考资料:
1、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10页
2、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66页
3、魏红霞.唐诗三百首: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05:第132页
白头波:江上的白浪。白头翁:鸟类的一种,文中指白头发的老渔翁。逐:跟随,随着。浦:水边,岸边,或为风的“呼呼”声。
吹火:生火。荻: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此诗情理兼备,意境高雅,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表现了渔者生活的乐趣。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描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渔父,以船为屋,以水为家,终日逐水而居,整年出没于江河水面,飘泊不定,饱受江风吹袭,为衣食而奔波劳苦。其中“白头波上白头翁”连用两个“白头”,是为了强调老渔父如此年纪尚飘泊打鱼,透露出作者的哀叹之意。写渔人之“渔”,表现了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洒脱、利落。“家逐船移江浦风”写渔人之“归”,对于渔人而言,家就是船,船就是家,故注一“逐”字,有一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意味。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这两句生活气息浓郁,但于其中也隐隐透出一缕清苦的况味,渔人终日以渔为业,吃到鱼也并非易事。其中“一尺鲈鱼新钓得”写渔人之“获”,“新钓得”三字完全是一种乐而悠哉的口吻,其洋洋自得的神情漾然纸上。“儿孙吹火荻花中。”写渔者的天伦之“乐”,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怡然的心情。尤其是一个“吹”字,富有野趣,开人心怀,那袅袅升腾的青白色炊烟,那瑟瑟曳动的紫色获花,再加上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稚言稚语,和着直往鼻孔里钻的鱼香,较为安定的王朝周边地区构成了一个醉煞人心的境界。
绝塞初归喜浣休,东城送客偶成游。
山前欲访青兰若,林下初闻黄鷅鹠。
双屦高穷溪水出,一身轻共野云浮。
寄声德操还能否,炊黍吾过为少留。
天入虚楼倚百层,四方遥谢此登临。
惊风借壑为寒籁,落日容云作暝阴。
岘井北抛王粲宅,楚衣南逐女媭砧。
十年不识长安道,九签宸开紫气深。
火树银花触目红,彩灯十里接星空。癫狂都为过洋节,醉饱谁还忆祖宗。
已见暴尘飞海上,惟留净土在心中。夜深街市犹喧闹,一任寒潮裹朔风。
嘉谷隐丰草。
草深苗且稀。
农夫既不异。
孤穗将安归。
常恐委畴陇。
忽与秋蓬飞。
鸟得荐宗庙。
为君生光辉。
长桥戎马后,旂帜尚纷纷。吴越东西隔,江湖左右分。
荒哉皮学士,去矣范将军。谁种千头橘,空山卧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