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 诗词
  • 字典
  • 组词
  • 成语

明月

1/1000+页
类型:
明月 节日 节气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 重阳 劳动节 黄河 离别 爱情 友情 西湖 宋词精选 诗经 楚辞 小学古诗 小学文言 初中古诗 初中文言 高中古诗 高中文言 写景 咏物 雨 雪 风 花 梅花 荷花 菊花 柳树 月亮 山水 山 水 长江 儿童 鸟 马 田园 边塞 地名 春节 寒食节 怀古 抒情 爱国 送别 思乡 思念 励志 哲理 闺怨 悼亡 写人 老师 母亲 战争 读书 惜时 忧民 婉约 豪放 民谣 词牌大全 古文观止 乐府 唐诗三百首 宴饮 最美 古诗三百首 风俗 抱负 早教古诗100首
作者:
陆游 杨万里 苏轼 白居易 王安石 王十朋 杜甫 欧阳修 李白 辛弃疾 李之仪 齐己 刘禹锡 元稹 李商隐 韦应物 刘长卿 杜牧 岑参 韩愈 王维 温庭筠 孟浩然 柳永 纳兰性德 高适 李贺 柳宗元 陶渊明 李清照 李煜 左丘明 曹操 李溥 魏征 王世贞 刘克庄 胡应麟 赵蕃 黄庭坚 范成大 梅尧臣 韩淲 苏辙 曹勋 方回 周紫芝 李梦阳 杨士奇 陈著
朝代:
两汉 五代 元代 先秦 南北朝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金朝 隋代 魏晋
形式:
诗 词 曲 文言文
满江红·代北燕南
译 注 赏
[清代] 纳兰性德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yān)脂(zhī)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匀(yún)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jiān)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参考资料:1、(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77页。

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胭脂山:即燕支山。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

匀:抹。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红笺: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浑是:全是。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

  这首词以明月为媒介,以月之照临千里之外的闺房与边地想到了千里之外的亲人,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阕前两句写千里共明月之意,接下两句写此时独自伤悲的心情,再二句描绘相思的情景,结处则以此刻边声、乌啼烘托相思之苦之无助。月的力量是无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时弥补了两地难以逾越的距离,使词人的思绪飞跃于两地之间,频频更换的场景模糊了边地于闺房的界限。上片层层转进,曲折婉转。

  下阕进一步诉说相思的痛苦。前四句说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状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妻子也在为别离而伤感,再二句怨恨无梦可慰相思之痛,只有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聊以自慰。最后二句宕开,是“违心字”的延伸。以思妇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关心思念自己。语虽平淡,但却更显情致绵长深婉。因遥远的距离之隔产生的抱怨于误解恰恰表现出了与妻子感情笃挚、意气相投的底蕴。

  全词意象繁密,情感细腻,在缠绵悱恻的思念中平添了慷慨悲凉之气。

明月, 相思, 别离, 爱情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译 赏
[唐代] 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明月, 弹琴, 抒情
生查子·独游西岩
译 注 赏
[宋代]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yǎn)蹇(jiǎn)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参考资料:

1、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偃蹇: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怜:爱怜,喜欢。岁晚:指寒冬腊月。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山, 明月, 抒情, 孤寂
类型
明月 节日 节气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 重阳 劳动节 黄河 离别 爱情 友情 西湖 宋词精选 诗经 楚辞 小学古诗 小学文言 初中古诗 初中文言 高中古诗 高中文言 写景 咏物
查看更多
作者
陆游 杨万里 苏轼 白居易 王安石 王十朋 杜甫 欧阳修 李白 辛弃疾 李之仪 齐己 刘禹锡 元稹 李商隐 韦应物 刘长卿 杜牧 岑参 韩愈 王维 温庭筠 孟浩然 柳永 纳兰性德 高适 李贺 柳宗元 陶渊明 李清照
查看更多
朝代
两汉 五代 元代 先秦 南北朝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金朝 隋代 魏晋
形式
诗 词 曲 文言文
热门文创IP推荐 更多>
动漫IP 文化IP 国潮IP 卡通IP 艺术IP 博物院IP

©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42322号-3 网站地图

所有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站搜集和网友提供,仅供娱乐和学习所用,禁止用于一切商业化用途,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告知我们。 站务邮箱:qunxue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