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霞栖四壁,明月照孤踪。自彻皋比席,谁闻巨梃钟。
冥心求顿悟,断简故应封。徙倚阶庭下,清风洒竹松。
猜你喜欢
瞻拜清祠下,羹墙感岁过。堂虚光揭日,阶近绿沉莎。
学启求心约,经妨剩语多。兴言归路晚,樵径斗新歌。
先生倡绝学,观化迩遐同。濂洛宗无极,河汾陋说中。
仪刑瞻北斗,俎豆肃清风。却忆陈情疏,千钟不换穷。
圣宗传主静,疑信乃犹繁。月旦于今定,宫墙百代尊。
山非紫水路,俗儗白沙村。五世瞻遗泽,真怜未及门。
玉台昔飞遁,名山屡登践。泉壑閟霞踪,垣宫饰嘉荐。
两楹委林麓,四壁带苔藓。敛形随化逝,神理将无变。
深衷怀若人,山阿或游衍。渊机涵飞泳,帝牖灭闻见。
执鞭予已后,升堂迹方添。茫然空所思,浮云没遥巘。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hán)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dài),始终之际,良有可称。送蔡明远叙。乙未冬日临。石菴(ān)居士。
既:已经。奉命:被命令,被要求。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始终:自始至终。临:照样子摹仿字画。
此幅书于“乙未冬日”,即1775年(乾隆四十年),时年刘墉57岁。此书运笔圆劲,古朴飘逸,方圆兼备,苍润互见。清徐珂《清稗类钞》评刘墉书:“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美如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此幅即反映了刘墉中年时的书法风格。
猛雨打万荷,怒声战秋鼙。
水银忽成泓,一泻无复遗。
不如微雨来,翠盘万珠玑。
荷翻珠不落,细响密更稀。
清如雪触窗,三更梦闻时。
语君君不信,对境当自知。
隔崦青峭峰,扑作眉间色。其奈春水深,褰裳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