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友梅碧梧听雨图

人生天地间,百年直须臾。我生俦类间,七尺同骸躯。
置身冠盖间,苦为形所拘。属耳笙琶间,易为声所濡。
讵知遭际同,各托情怀殊。或从喧求寂,或必清始娱。
争似廓襟期,所至任菀枯。抑且脱羁束,自顾忘腴癯。
何事非吾天,何地非吾庐。何遇非吾乐,何曹非吾徒。
第未逢解人,畴复嘲迂儒。吾乡迩郊畿,邻壤接津沽。
屋指东西陆,家称大小徐。诸兄文福齐,二难乡科俱。
元方快登龙,仲氏怅飞凫。讲席中州游,宦辙东海隅。
记主聚星堂,迭绘听雨图。培娄当苍厓,芭蕉间碧梧。
咫尺具千里,峥嵘喻双株。画笔羡干云,题句抵穿珠。
辁才钝且庸,座谈嗫复嚅。恨未侍皋比,思将访许都。
写生宋与王,慕古欧与苏。神交证丹铅,客程阻舟车。
快登北极台,俯瞰大明湖。恰逢屋雪融,恍滴檐溜疏。
此味此声希,旧雨今雨符。多恐柳阴浓,未及桐柯孤。
况隔杏坛遥,孰开蒋径芜。安得足所经,遍假手为摹。
纵甘耳无闻,究喜身自如。酒杯块磊浇,禅机色相虚。
放出野腔歌,泼开墨沈涂。弹倦悔冯铗,吹滥讥齐竽。
转防知音知,相对同胡卢。
猜你喜欢
蕤(ruí)宾五月中,清朝(zhāo)起南颸(sī)。
不驶亦不驰,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烨(yè)烨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mǐ)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liáo)落将赊(shē)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时当仲夏五月中,清早微觉南风凉。
南风不缓也不疾,飘飘吹动我衣裳。
层层乌云遮白日,濛濛细雨纷纷扬。
随意赏观西园内,紫葵花盛耀荣光。
此时此物甚可爱,无奈不久侵枯黄!
感物行乐当及时,常恨无酒可举筋。
耐心等待秋收获,庄稼稀疏将空忙。
遐思冥想难抑制,我心激荡独悲伤。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4-106
胡西曹、顾贼曹:胡、顾二人名字及事迹均不详。西曹、贼曹,是州从事官名。示:给某人看。蕤宾:诗中用以标志仲夏五月。古代以十二律配合十二个月,“蕤宾”是配合五月之律。清朝:清晨。飔:凉风。
驶:迅捷,疾速。迟:迟缓,缓慢。
重云:层层乌云。闲雨:指小雨。
流目:犹“游目”,随意观览瞻望。西园:陶渊明不大可能有几个园,此或谓园之西。烨烨:光华灿烂的样子。荣:开花。
奈何:无可奈何。
感物:有感于物。靡所挥:没有酒饮。挥,形容举杯而饮的动作。一说“挥”是“发挥壮志”之意。
悠悠:长久。待秋稼:等待秋收。寥落:稀疏。赊迟:迟缓,渺茫,引申为稀少。无所获。
逸想:遐想。淹:滞留,深入。猖狂:恣意放纵,这里指感情激烈。
此诗起四句直写当前气候,说在阴历五月的一天早晨,吹起南风,不快不慢,飘动着诗人的衣服。风是夏天“清朝”中的“南颸”,飘衣送凉,气象是清爽的。接着两句,不交代转变过程,便紧接着写“”由晴到雨,似颇突然。以上六句是面的总写,一般叙述,不多描绘。
“流目”四句,由面移到一个点。先写诗人在清风微雨中,转眼观看西园,见园中紫葵生长得“晔晔”繁荣,虽作集中,亦只叙述。上文的叙事写景,直贯到此;而对着紫葵,忽产生一种感慨:“”感慨也来得突然,但内容还属一般,属于人们对事物常有的盛衰之感。这里转为抒情。下面两句:“”承前两句,抒情又由点到面,同时由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转到对自身的表白,扩大一步,提高一步,句法同样有点突然,而内容却不一般了。陶渊明本是有志于济世的人,被迫过隐居生活,从紫葵的荣晔易衰而联想自己不能及时发挥壮志,建立功业,这种触动内心痛处的感受,本来也是自然的,不妨明白直说,可诗中偏不说出“愿及时”愿的是什么,“靡所挥”挥的是什么,而是留给读者自行领会。
上文各以六句成片,结尾以四句成片。这四句由思想上的“恨”转到写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在困难中不可抑制的更强烈的思想活动。“”等到秋天庄稼收成,有粮食不继的迫切问题。处境如此,还有上文的为外物而感慨,为壮志而感伤的闲情,在常人眼中,已未免迂疏可笑;而况下文所写,还有“不可淹(抑遏)”的“逸想”和什么“猖狂”的情感或行动,冷静一想,也未免自觉“可悲”了。有了“悠悠”两句,则上下文的思想感情,都变成出于常情之外,那末作者之非常人也就不言可喻了。把“不常”写得似乎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无意中反映了他的可钦可敬。
这首诗在陶诗中是写得较平凡的,朴质无华,它的转接突然的地方,也表现它的“放”和“直”,即放手抒写,直截不费结撰。但也有它的含蓄,有它的似拙而实高,它的奇特过人,即不露痕迹地表现作者襟怀的开阔和高远。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猖狂”的来龙去脉,也就有迹可寻,即是对于黑暗、险恶的政局和自身抱负莫展的愤激。把这些诗句都作赋体看,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政治热肠和人生态度,表现出他高出常人的地方,即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忘济世。诗写得很随便,却有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