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黔江石榻平,七峰奇杰翠峥嵘。祇应自有神仙宅,肯向人间浪得名。
猜你喜欢
朝日残莺(yīng)伴妾(qiè)啼,开帘只见草萋(qī)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扯起珠帘,扑面央入满眼芳草。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参考资料:
1、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
2、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
3、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9页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朝日”、“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季节,时间,也使人们的想象自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至整个春天。阳光八室,晓莺啼愁,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度过了。“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去年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作客。
今年看梅荆溪西,玉为风骨雪为衣。
腊前欲雪竟未雪,梅花不惯人间热。
横枝憔悴涴晴埃,端令羞面不肯开。
缟裙夜诉玉皇殿,乞得天花来作伴。
三更滕六驾海神,先遣东风吹玉尘。
梅仙晓沐银浦水,冰肤别放瑶林春。
诗人莫作雪前看,雪後精神添一半。
日落碧流暮,孤帆天际行。凉风吹雁急,秋月坠江明。
自有寻山兴,难甘怀土情。明朝鼎湖上,潭水照心清。
红蕉泻露湿兰襟。晓起理幽琴。潇湘一曲翻新谱,满园亭、都是秋心。
弹泪冰丝香凝,缄愁绿玉痕深。
几番疏雨翠烟沉。爽籁散云林。萧萧络纬添凉韵,吊秋魂、悄步花阴。
次第转将瑶轸,和他碧树青禽。
伊昔岂无旱,赫日流金石。
伊昔岂无水,巨浸连天白。
未若去岁风,飘忽几终夕。
时方属新秋,稻子半黄赤。
倏然卷地来,一扫不遗力。
但觉田亩空,不见仓箱积。
余祸及吾民,来春有饥色。
巡门粥妻子,不足充贵籴。
往往成流离,有家归不得。
我方还里闾,正值此艰厄。
有心怀拯救,不寐欲通昔。
念无捐廪人,此意空愤激。
民饥犹己饥,吾宁忍独食。
作糜倒瓶粟,恨不及九百。
纠合族与隣,乐从有吾叔。
岂但一时利,永作他年额。
要令里中人,自此长饱德。
虽或有凶年,不复更他适。
郑罕与宋乐,未足为匹敌。
施厚报必丰,会须看他日。
昔人已去附龙鳞,神气犹存录籍真。
洞口记曾三拜日,云间别是一家春。
钓丝无迹龟鱼静,樵客忘机虎豹驯。
金井未经新汲引,已无胸次一纤尘。
洗耳颍川水,疗饥西山薇。山川得佳客,草木生光辉。
末路风教薄,此道日巳微。相期千载事,非君谁与归。